信息来源:东风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5-10-30 08:45
浏览 次

■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生产车间里,机器人精准作业 刘鸿飞/摄

■智能车身装配车间生产线 刘鸿飞/摄
■记者 邱锦 特约记者 付琼 郭飞
高柔性化的生产线上,机器人精准作业,自如生产不同车型;高集成化的物流系统,将零件快速送到工位旁;高自动化的装备高效协作,将一块块钢板打造成驾驶室白车身……
走进东风商用车车身智能制造升级项目的生产车间,记者仿佛踏入一个由机器人和数字设备构成的“未来工厂”。
激光焊接生产线的“钢铁裁缝”
装焊车间里,没有预料中的机器轰鸣声,由227台机器人组成的“钢铁丛林”,正有条不紊地协同作业。机械臂挥舞、焊接,火花闪烁,一台台商用车驾驶室的白车身在全自动生产线上流动。
放眼望去,装焊车间采用了“岛”式布局,227台机器人被分布在顶盖、前围、侧围、车门等6个“分总成分装岛”和“总装岛”。不同于传统的流水线,在一座座小“岛”中生产的分总成通过空中物流通道,聚集在“总装岛”焊接组合成驾驶室总成。这样的生产方式,更智能、更精益、更高效。
焊装车间是车身制造的起点,也是工厂智能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工厂率先在商用车行业应用顶盖激光钎焊技术,机器人就像“钢铁裁缝”,操纵取料、对齐、焊接……随着激光缓慢划过车顶,顶盖与侧围如同“拉拉链”般无缝衔接在一起,焊缝均匀、干净、牢固。相较于传统点焊工艺,顶盖激光钎焊消除了顶盖漏雨风险,省掉了高位涂胶工序,提升了车身整体刚性、安全性与轻量化水平。
“可别小看这道工艺,它让我们彻底告别了传统的电阻点焊,有效缩短驾驶室焊接时间,实现顶盖‘零漏雨’,同时还把涂装车间里一个非常费劲的高位涂胶工序也给省掉了。”技术人员陈立林说。
涂装线上的机器人“画家”
来到涂装车间,这里是一个高度洁净的自动化“操作间”。52台智能机器人承担从擦净车身到内外喷漆的所有关键工作,实现喷涂100%自动化。
“以前内腔等一些特殊部位,电泳喷不上去,会造成极大浪费,现在对于机器人来说,这都不是事儿。”陈立林介绍,这里的生产线创新引入“翻浸输送技术”,让车身在电泳池里可以“翻身”,机器人就像“画家”,确保喷涂无死角的同时,保证喷涂高质量;还引入乘用车制造工艺——抹胶机器人可以自动打开驾驶室车门,进行均匀喷涂。
“以前老工厂用气枪,现在新的机器人伺服焊枪可以实现指哪焊哪,既能防止飞溅还可以自动吸尘、过滤。”陈立林说,新工厂采用新喷涂工艺,使用水性漆,更环保更省料。“走珠快速换色系统”则让喷涂管线在切换颜色时像冲洗水笔一样快速干净,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需求。 “物料追着工序跑”的智慧生态
车身装配车间包括底部线、总装线、淋雨整备线、成品存储发交线等。其中,底部线配备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空中悬挂输送系统(EMS),实现全平台车型柔性生产,配合随行系统,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生产线采用电动定扭工具,可实现扭矩实时监控和记录,让工艺和产品“加倍可靠”。
在总装线上,65台AGV(自动导引运输车)像一艘艘小船,承载着驾驶室和操作工,根据指令沿着既定路线行走、精准停靠。它们组成的零间隙AGV输送系统,让制造更高效。
支持这个高智能化、高柔性化工厂高效运转的是一套极其聪明的“智慧物流”系统。“以前工人满车间找零件,如今物料追着工序跑。我们从物料入库、存储、拣选到上线,实现了全流程一体化智能物流,零部件集配率高达95%。”陈立林自豪地说,在这里,大到座椅,小到一个螺丝,都能按时、按序、按量地自动送达生产线边,就像给生产线点了份“外卖”。
工厂还使用智能立体库,实现“上存下拣”——上层是密集的存储区,下层是SPS(按辆份拣选)区。AGV和AMR(自主移动机器人)穿梭其间,自动完成物料的出入库、归位和精准配送。智能立体库的使用,为工厂节省了超过8000㎡的平面储存面积。
行走在这座“未来工厂”,精准与高效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先进制造业”的图景如此清晰——物联网、大数据与智能调度系统构成的“数字神经”,让设备、物流、信息流浑然一体,让工厂变成一个协同作业的有机“智能体”。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对东风商用车来说,则意味着更稳定的产品品质、更快速的市场响应、更丰富的个性化定制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