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东风汽车报
发布时间:2025-03-31 09:06
浏览 次
2025年3月26日,湖北十堰,这座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迎来了一座承载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记忆的历史坐标——东风汽车博物馆。
踏入序厅,古铜色的浮雕墙呈山字形,以东风双飞燕为中心,演绎了东风由艰苦创业、二汽时代、走出大山、发展跨越到卓越东风的历史进程。正中间的“打汽车工业翻身仗”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国家赋予东风的历史使命,是东风矢志不渝的初心所在。
马灯微光里的国家意志
二汽的艰苦创业,就是发展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国家创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二汽建设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密切关系到国家备战、军队装备,也是一个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三线项目。同时,它还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汽车厂。通过二汽的建设“打汽车工业翻身仗”,这是党的要求,寄托着国家的希望、军队的希望、全国人民的希望。
在东风汽车博物馆序厅的浮雕前,由7组东风第一代创业者构成的群像圆雕傲然屹立,一盏1969年的马灯静静相伴,昏黄的灯光与“打汽车工业翻身仗”的誓言相互交叠,一个关于国家意志与工业精神的宏大叙事就此展开。
在“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展区,展柜里静静躺着的手摇计算机与泛黄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方针十四条》,将时针拨回那段峥嵘岁月。二汽的建设,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提出来了。面对美苏争霸的国际格局与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毛泽东主席目光如炬,分别在1952年、1958年、1964年对二汽建设三次作出重要指示:“我们一定要建设第二汽车厂”“调一个师到江南去建设第二汽车厂”“建设第二汽车厂是时候了”。在二汽选址长期确定不下之时,周恩来总理1968年在国家建委关于二汽厂址的汇报上批示:“可以确定在湖北省郧县十堰地区。”
风雨多经雄心在,关山初度路犹长。二汽建设“两下三上”,1969年,在“三线建设”的洪流中,承载着强军强国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在鄂西北的深山里大规模开工建设。
为了二汽的建设,党和国家集中了新中国发展工业化以来的最新成果,举全国之力“聚宝”“包建”。展柜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尽速完成支援第二汽车厂技术工人的函》《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长春汽车分公司关于抽调部分技工支援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通知》《第二汽车制造厂需要大中专毕业生的报告》, 墙面上展示的一机部关于二汽所需锻压设备技术任务书、关于安排第二汽车厂所需起重设备首批新产品试制计划草案的通知、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发出“包建二汽”的通知……一份份泛黄的文件,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当年举国之力建设二汽的坚定国家意志。
这是中国工业史上首次大规模协作创新,目标是用自主力量打造一座现代化汽车城。一汽将全厂人员分成三股,由二汽任选一股;30余家单位为二汽输送生产技术工人、技术管理干部1万多人,培训新工人2万多人,国家对二汽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方面给予极大支持;588家机床厂、40多所高校科研力量协同攻关,国家还花费宝贵的黄金和外汇,为二汽引进“精、大、稀、关”设备134台(条),2万余台(套)先进设备跨越山河,在鄂西北完成史诗级集结。到1985年二汽10万辆能力建成时,拥有5万多台设备、500多条生产线,其中117条自动线,占当时国内机械行业自动线的一半,二汽冷加工成套设备成为中国机械工业先进技术和制造水平的集大成者。
当时,国内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工厂,通过“老厂包新厂、小厂包大厂、几厂包一厂”的创新模式,参与承包建设二汽专业厂。展馆特别复原“邓湾码头”场景,生动再现了一批批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有志之士,义无反顾奔赴大山里的十堰建设二汽的画面。他们一路蜿蜒辗转、人拉肩扛,却始终昂扬奋进,让寂静的群山都为之沸腾。
锈迹斑斑的冷镦机旁,陈列着一件件工人自制的工具,与“芦席棚造车”场景,共同勾勒出二汽人“用榔头和锤子敲出中国汽车梦”的艰辛历程。展厅里历经风雨洗礼的东风EQ240越野车静静伫立,钢铁身躯上,1975年总装时的铆钉依旧清晰可见,这是我国第一辆完全自主的军用越野汽车;而与东风EQ240相隔不到2米处,一辆湖蓝色东风EQ140摆放于此,曾服役于新疆农八师,创下了40万公里无大修的纪录,这正是二汽从服务国防建设驶入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战略转型首款民用功臣车。
东风EQ240、EQ140的投产,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宣告中国人依靠自身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整的民族汽车工业体系。
山坳里崛起的工业长城
步入“中国二汽 工业之光”展区,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娓娓道来二汽以非凡的胆略超前探索、改革创新、率先实践,将二汽建设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的卡车制造企业的传奇篇章。
从山沟走向世界,二汽的发展历程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一辆蓝色的东风EQ153,在襄阳试车场照片的巨大背景下静静陈列,与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试乘东风EQ153的历史场景,共同见证着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二汽通过横向联营,以EQ240、EQ140、EQ153为平台,不断演变拓展,涵盖中、重、轻、特、客全系列车型。到1990年,二汽集团已有7个基本车型、152种变型车、65种专用底盘,共224个品种,309家企业遍布28个省市区,中吨位车产能19.4万辆,专用车产能10万辆,产品种类占全国的40%,年汽车产销144500辆,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10亿元。二汽成为中国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排头兵、领航者,中国汽车工业大步迈向“二汽时代”。“中国二汽”成为中国工业发展的骄傲与光荣。
墙面上,时任国务委员张劲夫的文字“二汽被各省推举出来,牵头再搞一个轻型汽车,这是个大项目、大决心,很好!”以及展陈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展普通型轿车前期工作报告》《关于研究第二汽车制造厂发展轿车生产问题的会议纪要》《第二汽车制造厂年产30万辆普通型轿车项目建议书》,既体现了二汽对自身发展的前瞻性规划,也彰显了其对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时期向轻轿发展的责任担当。
馆内陈列的中日尼友好登山队用车,标有醒目的“AEOLUS”标识,这是东风车向海外出口的品牌标识。早在1983年5月,经国家批准,东风汽车工业进出口公司成立,这是汽车行业第一家企业所属外贸公司,二汽从此获得进出口贸易自主权。展出的1989年度机械电子工业百家出口先进企业、湖北省机械工业系统出口先进单位、全国汽车行业出口先进单位等证书,标志着民族汽车工业叩开国际市场大门。
在“强军有我”专题展中,展示着一张1984年48辆东风军车参加国庆35周年大阅兵的照片,此后,东风军车参加了国家的每一次阅兵。共和国的东风,强军报国之心从来未改。
面对时代变革,二汽以超前的视野布局未来。1990年代转型期的历史切片在“走出大山 兴国逐梦”展区生动再现。襄阳基地建设和轿车事业落子武汉,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和展车东风EQ1061、EQ1030,标志着二汽走出大山十堰,在襄阳成功开启第二次创业新征程;也昭示着东风从单一军品向民商并举、乘商并举的战略转身。随着东风轻型车和轿车项目相继落地襄阳、武汉,东风襄阳基地和武汉基地逐步发展壮大,“千里汽车工业走廊”在荆楚大地崛起,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崭露头角。到2003年,东风总部迁址武汉时,东风已形成年产45万辆整车的产能,相当于建国初期全国汽车产量的30倍。
智造之光映照新长征
在博物馆里,32辆不同时代的东风自主品牌汽车陈列在不同的展区。四度斩获CTCC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总冠军的东风奕炫赛车,东风奕派、东风纳米,智能豪华、登顶新能源MPV销量榜的全新岚图梦想家和岚图家族,中国首个豪华电动越野品牌猛士……与东风EQ240形成跨世纪对话。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智能汽车,不仅是东风技术实力发展的缩影,更象征着中国自主汽车工业从筚路蓝缕到全球领跑的壮阔历程,展现了民族汽车品牌创新发展的力量、中国汽车工业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东风汽车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传承与创新的故事。“科技跃迁”展区的时光隧道里,量子架构、天元架构、猛士架构等前沿技术,勾勒出未来汽车的智能图景;IGBT芯片、车规级MCU等核心元器件实物,标注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智能化赛道的突围路径。视频片《创新之路》,让观众穿越到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目睹5G云控平台如何指挥自动驾驶车辆。
“卓越东风 世界一流”展区的东风出海图,标记着东风商用车、乘用车走向全球的足迹,彰显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输入到模式输出的质变。“强军有我”展区陈列的5台不同用途的东风猛士,续写着“战场铁骑”的传奇。
一位90后参观者谈起参观感受:“原来我们新能源车的超长续航,根子在二汽人用算盘算出汽车梦的那个年代。”
这句话,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从1969年的马灯微光到2025年的智能之光,东风汽车博物馆不仅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见证,更是民族工业精神的传承载体。
这座由原二汽车架厂老厂房蜕变而来的文化殿堂,不仅是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更以2.1万 平方米的时空长廊,通过2000余件展品、1万余幅照片,串联起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壮丽征程,深情回望了中国汽车工业半个多世纪的自主奋斗历史。
它提醒我们,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当年“打汽车工业翻身仗”的初心,依然是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制胜密码。正如馆内那盏永不熄灭的马灯,中国自主汽车工业正以创新为燃料,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新征程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